海蛤
海蛤
别名:
分类:第四十六卷介之二 | 收藏:0 | 评论:0 | 更新:2023-06-06 01:34:22 | 人气:0

免费阅读 打赏作者

海蛤

       (《本经》上品)【释名】时珍曰:海蛤者,海中诸蛤烂壳之总称,不专指一蛤也。旧本云一名魁蛤,则又指是一物矣。系是误书,今削之。

       

           【集解】《别录》曰:海蛤生东海。

       

           保升曰:今登、莱、沧州海沙湍处皆有,四五月淘沙取之。南海亦有之。

       

           恭曰:海蛤,细如巨胜子,光净莹滑者好。其粗如半杏仁者为 耳蛤,不堪入药。

       

           时珍曰黄白色,多,不能分别其为何蛤,故通谓之海蛤也。余见下条。

       

           【正误】吴普曰:海蛤头有纹,纹如磨齿。

       

           时珍曰:此乃魁蛤,非海蛤也,盖误矣,今正之。

       

           弘景曰:海蛤至滑泽,云从雁屎中得之,二、三十过方为良。今人多取相类者磨荡之。

       

           《日华》曰:此是雁食鲜蛤粪出者,有文彩为文蛤,无文彩为海蛤。乡人又以海边烂蛤壳,风涛藏器曰:二说皆非也。海蛤是海中烂壳,久在沙泥,风波淘洗,自然圆净无纹。有大有小,以小者为佳,非一一从雁腹中出也。文蛤是未烂时壳犹有文者。二物蚬、蚌壳,所主亦与生者不同也。假如雁食蛤壳,岂择文与不文耶?宗 曰:海蛤、文蛤,陈说极是。今海中无雁,岂有粪耶?蛤有肉时,犹可食也。肉既无矣,安得更粪过二三十次耶?陶说谬矣。

       

           时珍曰:海蛤是诸蛤烂壳,文蛤自是一种。陈氏言文蛤是未烂时壳,则亦泛指诸蛤未烂者矣,其说未稳。但海中蛤蚌名色虽殊,性味相类,功用亦同,无甚分别也。

       

           【修治】 曰:凡使海蛤,勿用游波虫骨。真相似,只是面上无光。误饵之,令人狂走欲投水,如鬼祟,惟醋解之立愈。

       

           其海蛤用浆水煮一伏时,每一两入地骨皮、柏叶各二两,同煮一伏时,东流水淘三次,捣粉用。

       

           保升曰:取得,以半天河煮五十刻,以枸杞汁拌匀,入 竹筒内蒸一伏时,捣用。

       

           【气味】苦、咸,平,无毒。吴普曰:神农:苦。岐伯:甘。扁鹊:咸。权曰:有小毒。

       

           之才曰:蜀漆为之使。畏狗胆、甘遂、芫花。

       

           【主治】咳逆上气,喘息烦满,胸痛寒热(《本经》)。

       

           疗阴痿(《别录》)。主十二水满急痛,利膀胱大小肠(《唐注》)。治水气浮肿,下小便,治嗽逆上气,项下瘤瘿止消渴,润五脏,治服丹石结胸,伤寒反汗搐搦,中风瘫痪(时珍)。

       

           【附方】旧二,新六。

       

           水 肿满:藏器曰:用海蛤、杏仁、汉防己、枣肉各二两,葶苈六两,为末研,丸梧子大。一服十丸,服至利下水为妙。

       

           水肿发热小便不通者:海蛤汤主之。海蛤、木通、猪苓、泽泻、滑石、黄葵子、桑白皮各一钱,灯心三分,水煎服,日二。(《石水肢瘦,其腹独大者:海蛤丸主之。海蛤( 粉)、防己各七钱半,葶苈、赤茯苓、桑白皮各一两,陈橘皮、郁李仁各半两,为末,蜜丸如梧子大。每米饮下五十丸,日二次。

       

           (《圣济总录》)气肿湿肿:用海蛤、海带、海藻、海螵蛸、海昆布、凫茨、荔枝壳等分,流水煎服,日二次。(何氏)血痢内热:海蛤末,蜜水调服二钱,日二。(《传信》)无方,宜海蛤散主之,并刺期门穴。用海蛤、滑石、甘草各一两,芒硝半两,为末。每服二钱,服此则小肠通,血流行而胸膈利矣。(朱肱《活人书》)伤寒搐搦:寇宗 曰:伤寒出汗不彻,手脚搐者。用海蛤、川乌头各一两,穿山甲二两,为末,酒丸如弹子大,捏扁,置所患足心下。别擘葱白盖药,以帛缠定。于暖室中热水浸脚至膝上,水冷又添,候遍身汗出为度。凡一二日一作,以知为度。

       

           中风瘫痪:方同上。又具鲮鲤甲下。

       

           衄血不止:蛤粉一两(罗七遍),槐花半两(炒焦),研匀。每服一钱,新汲水调下。(《杨氏

上一篇:石决明

下一篇:文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