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音仙。《本经》中品)【释名】白膻(弘景)、白羊藓(弘景)、地羊藓(《图经》)、金雀儿椒(《日华》)。
弘景曰:俗呼为白羊藓。气息正似羊膻,故又名白膻。
时珍曰:藓者,羊之气也。此草根白色,作羊膻气,共子累累如椒,故有诸名。
【集解】《别录》曰:白藓皮,生上谷川谷及冤句。四月、五月采根,阴干。
弘景曰:近道处处有,以蜀中者为良。
恭曰:其叶似茱萸,苗高尺余,根皮白而心实,花紫白色。根宜二月采,若四月、五月采,便虚恶矣。
颂曰:今河中、江宁府、滁州、润州皆有之。苗高尺余,茎青,叶稍白,如槐亦似茱萸。四月开花淡紫色,似小蜀葵花。根似小蔓菁,皮黄白而心实。山人采嫩苗为菜茹。
根皮
【气味】苦,寒,无毒。《别录》曰:咸。之才曰:恶螵蛸、桔梗、茯苓、萆【主治】头风黄胆,咳逆淋沥,女子阴中肿痛,湿痹死肌,不可屈伸起止行步(《本经》)。疗四肢不安,时行腹中大热饮水,欲走大呼,小儿惊痫,妇人产后余痛(《别录》)。治一切热毒风、恶风,风疮疥癣赤烂,眉发脱脆,皮肌急,壮热恶寒,解热黄、酒黄、急黄、谷黄、劳黄(甄权)。通关节,利九窍及血脉,通小肠水气,天行时疾,头痛、眼疼。其花同功(大明)。治肺嗽(苏颂)。
【发明】时珍曰:白藓皮气寒善行,味苦性燥,足太阴、阳明经去湿热药也,兼入手太阴、阳明,为诸黄风痹要药。世医只施之疮科,浅矣。
【附方】旧一,新一。
鼠 已破,出脓血者。白藓皮煮汁,服一升,当吐若鼠子也。(《肘后方》)产后中风,人虚不可服他药者。一物白藓皮汤,用新汲水三升,煮取一升,温服。(陈延之《短剧方》)
Powered by 古汉语 4.5.1 2009-2024 ©古汉语 Inc. 川公网安备 51010602001149号蜀ICP备20015569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