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《本经》中品)【校正】菜部苦耽,草部酸浆、灯笼草,俱并为一。
【释名】醋浆(《本经》)、苦 (音针)、苦耽(《嘉 》)、灯笼草(《唐本》)草(《食疗》)、天泡草(《纲目》)、王母珠(《嘉 》)、洛神珠(同上),也。郭璞注云:即今酸浆,江东人呼为苦 。小者为苦 ,亦呼为小苦耽弁,其子圆如珠。时珍曰:酸浆,以子之味名也。苦 、苦耽,以苗之味名也。灯笼、皮弁,以角之形名也。
王母、洛神珠,以子之形名也。按:杨慎《卮言》云:本草灯笼草、苦耽、酸浆,皆一物也。修本草者非一时一人,故重复耳。燕京野果名红姑娘,外垂绛囊,中含赤子如珠,酸甘可食,盈盈绕砌,与翠草同芳,亦自可爱。盖姑娘乃瓜囊之讹,古者瓜姑同音,娘囊之音亦相近耳。此说得之,故今以《本经》酸浆,《唐本草》灯笼草、宋《嘉 本草》苦耽,俱并为一焉。
【集解】《别录》曰:酸浆,生荆楚川泽及人家田园中,五月采,阴干。
弘景曰:酸浆处处多有,苗似水茄而小,叶亦可食。子作房,房中有子如梅李大,皆黄赤色,小儿食之。
保升曰:酸浆即苦 也,根如菹芹,白色绝苦。
禹锡曰:苦耽生故墟垣堑间,高二、三尺,子作角,如撮口袋,中有子如珠,熟则赤色。关中人谓之洛神珠,一名王母珠,一名皮弁草。一种小者名苦 。《尔恭曰:灯笼草所在有之,枝干高三、四尺,有红花状若灯笼,内有红子可爱,根、茎、花、实并入药用。
宗 曰:酸浆即苦耽也,《嘉 》重出苦耽条。天下有之,苗如天茄子,开小白花,结青壳,熟则深红,壳中子大如樱,亦红色,樱中复有细子,如落苏之子,食之有青草气也。
时珍曰:龙葵、酸浆,一类二种也。酸浆、苦 ,一种二物也。但大者苦,以此为别。败酱亦名苦 ,与此不同。其龙葵、酸浆苗叶一样。但月入秋开小白花,五出黄蕊,结子无壳,累累数颗同枝,子有蒂盖,生青熟紫黑。其酸浆同时开小花黄白色,紫心白蕊,其花如杯状,无瓣,但有五尖,结一铃壳,凡五棱,一枝一颗,下悬如灯笼之状,壳中一子,状如龙葵子,生青熟赤。以此分别,便自明白。按《庚辛玉册》云:灯笼草四方皆有,惟川陕者最大。叶似龙葵,嫩时可食。四、五月开花结实,有四叶盛之三叶酸草附于酸浆之后,盖不知其名同物异也。其草见草之九,酢浆下。
苗、叶、茎、根
【气味】苦,寒,无毒。禹锡曰:有小毒。
恭曰:苦,大寒,无毒。
时珍曰:方士取汁煮丹砂,伏白矾,煮三黄,炼硝、硫。
【主治】酸浆:治热烦满,定志益气,利水道(《本经》)。捣汁服,治黄病,多效(弘景)。灯笼草:治上气咳嗽风热,明目,根茎花、实并宜(《唐本》)。苦耽苗子:治传尸伏连,鬼气疰忤邪气,腹内热结癖痞满,小儿无辜 子,寒热大腹,杀虫落胎,去蛊毒,并煮汁饮,亦生捣汁服。研膏,敷小儿闪癖(《嘉【发明】震亨曰:灯笼草,苦能除湿热,轻能治上焦,故主热咳咽痛。此草治热痰咳嗽,佛耳草治寒痰咳嗽也。与片芩清金丸同用,更效。
时珍曰:酸浆利湿除热。除热故清肺治咳;利湿故能化痰治疽。一人病虚乏咳嗽有痰,愚以此加入汤中用之,有效。
【附方】新三。
热咳咽痛 灯笼草为末,白汤服,名清心丸。仍以醋调敷喉外。(《丹溪纂要》)痛:灯笼草,炒焦研末,酒调呷之。(《医学正传》)灸疮不发:酸浆叶贴之。
子
【气味】酸,平,无毒。《别录》曰:寒。
【主治】热烦满,定志益气,利水道,产难吞之立产(《本经》)。食之,除热,治黄病,尤益小儿(苏颂)。治骨蒸劳热,尸疰疳瘦,痰癖热结,与苗茎同功(《嘉 》)。
【附方】新二。
马蔺子(炒)、大盐梧子大。每服三十丸,木香汤下。(《圣济总录》)天泡湿疮:天泡草铃儿生捣敷之。亦可为末,油调敷。(《邓才杂兴方》)
Powered by 古汉语 4.5.1 2009-2024 ©古汉语 Inc. 川公网安备 51010602001149号蜀ICP备20015569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