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《本经》上品)【释名】旋 (苏恭)、筋根(《本经》)、续筋根(《图经》)、鼓子花(《图经》)、豚肠草(《图经》恭曰:旋花即平泽旋 也。其根似筋,故一名筋根。
炳曰:旋 ,当作 旋,音福旋,用根入药。别有旋复,音璇伏,用花入药。今云旋 ,误矣。
颂曰:《别录》言其根主续筋,故南人呼为续筋根。一名豚肠草,象形也。
宗 曰:世俗谓之鼓子花,言其花形肖也。
时珍曰:其花不作瓣状,如军中所吹鼓子,故有旋花、鼓子之名。一种千叶者,色似粉红牡丹,俗呼为缠枝牡丹。
【集解】《别录》曰:旋花生豫州平泽。五月采,阴干。
保升曰:此旋 花也。所在川泽皆有。蔓生,叶似薯蓣而狭长,花红白色。根无毛节,蒸煮堪啖,味甘美,名筋根。二月、八月采根,日干。
宗 曰:今河北、汴西、关陕田野中甚多,最难锄艾,治之又生。四、五月开花。其根寸截,置土灌溉,涉旬苗生。韩保升说是时珍曰:旋花田野塍堑皆生,逐节延蔓。叶如波菜叶而小。至秋开花,如白牵牛花,粉红色,亦有千叶者。其根白色,大如筋。不结子。
颂曰:黔南施州出一种旋花,粗茎大叶无花,不作蔓,恐别是一物也。
【正误】《本经》曰:花,一名金沸。
弘景曰:旋花东人呼为山姜,南人呼为美草。根似杜若,亦似高良姜。腹中冷痛,煮服甚效。作丸散服,辟谷止饥。近有人从江南还,用此术与人断谷,皆得半年百日不饥不瘦。
但志浅嗜深,不能久服尔。其叶似姜,花赤色,味辛美,子状如豆蔻,此旋花即其花也。今山东甚多。又注旋复花曰:别有旋 根,出河南,来北国亦有,形似芎 ,惟合旋 膏用之,余无所入。
恭曰:旋花乃旋 花也,陶说乃山姜尔。山姜味辛,都非此类。又因旋复花名金沸,遂作此花别名,皆误矣。又云:从北国来者根似芎 ,芎 与高良姜全无仿佛,亦误也。
【气味】花:甘。根:辛,温,无毒。
时珍曰:花、根、茎、叶并甘滑微苦,能制雄黄。
【主治】去面 黑色,媚好益气。根续筋骨,合金疮。捣汁服,主丹毒、小儿毒热(藏器)。补劳损,益精气(时珍)。
【发明】时珍曰:凡藤蔓之属,象人之筋,所以多治筋病。旋花根细如筋可啖,故《本经》言其久服不饥。时珍自京师还,见北土车夫每载之,云暮归煎汤饮,可补损伤。则益气续筋之说,尤可征矣。
【附方】旧一,新一。
被斫断筋:旋 根捣汁,沥疮中,仍以滓敷之,日三易。半月即断筋便续。此方出苏景中家獠奴,用效。(王焘《外台秘要》)秘精益髓:太乙金锁丹:用五色龙骨五两,复盆子五两,莲花蕊四两(未开者,阴干),鼓子花三两(五月五日采之),鸡头子仁一百颗。并为末。以金樱子二百枚,去毛,木水七升,煎浓汁一升,去渣。和药,杵二千下,丸梧子大。每空心温盐酒下三十丸。服之至百日,永不泄。如要泄,以冷水调车前末半合服之。忌葵菜。(萨谦斋《瑞竹堂方》)
Powered by 古汉语 4.5.1 2009-2024 ©古汉语 Inc. 川公网安备 51010602001149号蜀ICP备20015569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