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《别录》有名未用)【释名】水菖(《别录》)、水宿(《别录》)、茎蒲(《别录》)、菖阳(《拾遗》)、溪荪(《拾遗》)、兰荪(弘景)。
时珍曰:此即今池泽所生菖蒲,叶无剑脊,根肥白而节疏慢,故谓之白菖。古人以根为菹食,谓之菖本,亦曰菖 ,文王好食之。其生溪涧者,名溪荪。
【集解】《别录》曰:白菖十月采。
藏器曰:即今之溪荪也。一名菖阳。生水畔。人亦呼为菖蒲。与石上菖蒲都别。根大而臭,色正白。
颂曰:水菖蒲,生溪涧水泽中甚多,失水则枯。叶似石菖,但中心无脊。其根干后,轻虚多滓,不堪入药。
时珍曰:此有二种:一种根大而肥白节疏者,白菖也,俗谓之泥菖蒲;一种根瘦而赤节稍密者,溪荪也,俗谓之水菖蒲。叶俱无剑脊。溪荪气味胜似白菖,并可杀虫,不堪服食【气味】甘,无毒。
《别录》曰:甘、辛,温。汁制雄黄、雌黄、砒石。
【主治】食诸虫(《别录》)。主风湿咳逆,去虫,断蚤虱(弘景)。研末,油调,涂疥瘙(苏颂)。
Powered by 古汉语 4.5.1 2009-2024 ©古汉语 Inc. 川公网安备 51010602001149号蜀ICP备20015569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