荇菜
荇菜
别名:
分类:第十九卷草之八 | 收藏:0 | 评论:0 | 更新:2024-05-21 12:20:51 | 人气:0

免费阅读 打赏作者

荇菜

       (《唐本草》)【释名】凫葵(《唐本》)、水葵(《马融传》)、水镜草(《土宿本草》)、靥子菜(《野菜谱》)、金莲子。接余。

       

           时珍曰:按《尔雅》云:荇,接余也。其叶苻。则凫葵当作苻葵,古文通用耳。或凫喜食之,故称凫葵,亦通。其性滑如葵,其叶颇似荇,故曰葵,曰荇。《诗经》作荇,俗呼荇丝菜。池人谓之荇公须,淮人谓之靥子菜,江东谓之金莲子。许氏《说文》谓之KT ,音恋。《楚词》谓之屏风,云:“紫茎屏风文绿波”是矣。

       

           【集解】恭曰:凫葵即荇菜也。生水中。

       

           颂曰:处处池泽有之。叶似 而茎涩,根甚长,花黄色。郭璞注《尔雅》云:丛生水中。

       

           叶圆在茎端,长短随水深浅。江东人食之。陆玑《诗疏》云:荇茎白,而叶紫赤色,正圆,径寸余,浮在水上。根在水底,大如钗股,上青下白,可以按酒。用苦酒浸其白茎,肥美。

       

           今人不食,医方亦鲜用之。

       

           时珍曰:荇与 ,一类二种也。并根连水底,叶浮水上。其叶似马蹄而圆者, 也;叶似而微尖长者,荇也。夏月俱开黄花,亦有白花者。结实大如棠梨,中有细子。按:宁献王《庚辛玉册》云:凫葵,黄花者是荇菜,白花者是白苹即水镜草,一种泡子名水鳖。虽有数种,其用一也。其茎叶根花,并可伏硫、煮砂、制矾。此以花色分别苹、荇,似亦未稳,详见苹下。

       

           【正误】恭曰:凫葵,南人名猪 ,堪食,有名未用条中载也。

       

           志曰:凫葵即荇菜,叶似 ,根极长。江南人多食之。今云是猪 ,误矣。今以春夏细长肥滑者为丝 ,至冬粗短者为猪 ,亦呼为龟 ,与凫葵殊不相似也。而有名未用类,即无凫葵、猪 之名,盖后人删去也。

       

           时珍曰:杨慎《卮言》以四叶菜为荇者,亦非也。四叶菜乃苹也。

       

           【气味】甘,冷,无毒。

       

           【主治】消渴,去热淋,利小便(《唐本》)。捣汁服,疗寒热(《开宝》)。捣敷诸肿毒,火丹游肿(时珍)。

       

           【附方】新四。

       

           一切痈疽及疮疖。用荇丝菜或根,马蹄草茎或子(即 也),各取半碗,同苎麻根五寸去皮,以石器捣烂,敷毒四围。春夏秋日换四、五次,冬换二、三次,换时以荠水洗之,甚效。

       

           (《保生余录》)谷道生疮:荇叶捣烂,绵裹纳之下部,日三次。(《范汪方》)毒蛇螫伤,牙入肉中,痛不可堪者。勿令人知,私以荇叶覆其上穿,以物包之,一时折牙点眼去翳:荇丝菜根一钱半(捣烂。即叶如马蹄开黄花者),川楝子十五个,胆矾七分,石次,七日见效也。(孙氏《集效方》)

       

           草部第十九卷

       

           草之八(水草类二十三种)

       

           (《别录》下品)【释名】茆(卯、柳二音)。水葵(《诗疏》)、露葵(《纲目》)、马蹄草。

       

           时珍曰: 字,本作 ,从纯。纯乃丝名,其茎似之故也。《齐民要术》云: 性纯而易生。种以浅深为候,水深则茎肥而叶少,水浅则茎瘦而叶多。其性逐水而滑,故谓之 菜,并得葵名。颜之推《家训》云:蔡朗父讳纯,改 为露葵。北人不知,以绿葵为之。《诗》云:薄采其茆,即 也。或讳其名,谓之锦带。

       

           【集解】保升曰: 叶似凫葵,浮在水上。采茎堪啖。花黄白色,子紫色。三月至八月,茎细如钗股,黄赤色,短长随水深浅,名为丝 ,味甜体软。九月至十月渐粗硬。十一月萌在泥中,粗短,名瑰 ,味苦体涩。人惟取汁作羹,犹胜杂菜。

       

           时珍曰: 生南方湖泽中,惟吴越人善食之。叶如荇菜而差圆,形似马蹄。其茎紫色,大如箸,柔滑可羹。夏月开黄花。结实青紫色,大如棠梨,中有细子。春夏嫩茎未叶者名稚,稚者小也。叶稍舒长者名丝 ,其茎如丝也。至秋老则名葵 ,或作猪 ,言可饲猪也。

       

           又讹为瑰 、黾 焉。余见凫葵下。

       

           【气味】甘,寒,无毒。

       

           藏器曰: 虽水草,而性热拥。

       

           诜曰: 虽冷补,热食及多食亦拥气不下,甚损人胃及齿,令人颜色恶,损毛发。和醋食,令人骨痿。

       

           李廷飞曰:多食性滑发痔。七月有虫着上,食之令人霍乱。

       

           【主治】消渴热痹(《别录》)。和鲫鱼作羹食,下气止呕。多食,压丹石。补大小肠虚气,不宜过多(孟诜)。治热疸,浓肠胃,安下焦,逐水,解百药毒并蛊气(大明)。

       

           【发明】弘景曰: 性冷而补,下气。杂鳢鱼作羹食,亦逐水。而性滑,服食家不可多用。

       

           恭曰: 久食大宜人。合鲋鱼作羹食,主胃弱不下食者,至效。又宜老人,应入上品。

       

           故张翰《临秋风》思吴中之鲈鱼 羹也。

       

           藏器曰: 体滑,常食发气,令关节急,嗜睡。《香港脚论》中令人食之,此误极深也。

       

           温病后脾弱不能磨化,食者多死。予所居近湖,湖中有 、藕。年中疫甚,饥人取 食之,虽病瘥者亦死。至秋大旱,人多血痢,湖中水竭,掘藕食之,阖境无他。 、藕之功,于斯见矣。

       

           【附方】新三。

       

           一切痈疽:马蹄草即 菜,春夏用茎,冬月用子,就于根侧寻取,捣烂敷之。未成即消,已成即毒散。用叶亦可。(《保生余录》)。

       

           头上恶疮:以黄泥包豆豉煨熟,取出为末,以 菜汁调敷之。(《保幼大全》)数种疔疮:马蹄草(又名缺盆草)、大青叶、臭紫草各等分,擂烂,以酒一碗浸之,去滓温

上一篇:萍蓬草

下一篇:水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