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豆豉
大豆豉
别名:
分类:第二十五卷谷之四 | 收藏:0 | 评论:0 | 更新:2024-05-19 22:25:57 | 人气:0

免费阅读 打赏作者

大豆豉

       (《别录》中品)【释名】时珍曰:按:刘熙《释名》云:豉,嗜也。调和五味,可甘嗜也。许慎《说文》谓豉为配盐幽菽者,乃咸豉也。

       

           【集解】弘景曰:豉出襄阳、钱塘者香美而浓,入药取中心者佳。

       

           藏器曰:蒲州豉味咸,作法与诸豉不同,其味烈。陕州有豉汁,经年不败,入药并不如今之豉心,为其无盐故也。

       

           诜曰:陕府豉汁,甚胜常豉。其法以大豆为黄蒸,每一斗,加盐四升,椒四两,春三日、夏二日、冬五日即成。半熟加生姜五两,既洁净且精也。时珍曰:豉,诸大豆皆可为之,以黑豆者入药。有淡豉、咸豉,治病多用淡豉汁及咸者其中心者,非剥皮取心也。此说见《外台秘要》。造淡豉净,水浸一宿沥干,蒸熟取出摊席上,候微温蒿覆。

       

           取晒簸净,以水拌干湿得所,以汁出指间为准。安瓮中,筑实,桑叶盖浓三寸,密封泥,于日中晒七日,取出,曝一时,又以水拌入瓮。如此七次,再蒸过,摊去火气,瓮收筑封即成矣。造咸豉法:用大豆一斗,水浸三日,淘蒸摊 ,候上黄取出簸净,水淘晒干。每四斤,入盐一斤,姜丝半斤,椒、橘、苏、茴、杏仁拌匀,入瓮。上面水浸过一寸,以叶盖封口,晒一月乃成也。造豉汁法:十月至正月,用好豉三斗,清麻油熬令烟断,以一升拌豉蒸过,摊冷晒干,拌再蒸,凡三遍以白盐一斗捣和,以汤橘丝同煎,三分减一,贮于不津器中,香美绝胜也。有麸豉、瓜豉、酱豉诸品皆可为之,但充食品,不入药用也。

       

           淡豉

       

           【气味】苦,寒,无毒。

       

           思邈曰:苦、甘,寒,涩。得醯良。

       

           杲曰:阴中之阴也。

       

           【主治】伤寒头痛寒热,瘴气恶毒,烦躁满闷,虚劳喘吸,两脚疼冷。杀六畜胎子诸毒(《别录》)。治时疾热病发汗。熬末,能止盗汗,除烦躁。生捣为丸服,治寒热风,胸中生疮。煮服,治血痢腹痛。研涂阴茎生疮(《药性》)。治疟疾骨蒸,中毒药蛊气,犬咬(大明)。下气调中,治伤寒温毒发 呕逆(时珍。《千金》治温毒黑膏用之)。

       

           蒲州豉

       

           【气味】咸,寒,无毒。

       

           【主治】解烦热热毒,寒热虚劳,调中发汗,通关节,杀腥气,伤寒鼻塞。陕州豉汁:亦除烦热(藏器)。

       

           【发明】弘景曰:豉,食中常用。春夏天气不和,蒸炒以酒渍服之至佳。依康伯法,先以醋、酒溲蒸曝燥,麻油和,再蒸曝之,凡三过,末椒、姜治和进食,大胜今时油豉也。

       

           患脚人,常将渍酒饮之,以滓敷脚,皆瘥。

       

           颂曰:古今方书用豉治病最多,江南人善作豉,凡得时气,即先用葱豉汤服之取汗,往往便瘥也。

       

           时珍曰:陶说康伯豉法,见《博物志》,云原出外国,中国谓之康伯,乃传此法之姓名耳。其豉调中下气最妙。黑豆性平,作豉则温。既经蒸 ,故能升能散。得葱则发汗,得盐则能吐,得酒则治风,得薤则治痢,得蒜则止血,炒熟则又能止汗,亦麻黄根节之义也。

       

           【附方】旧三十一,新一十九。

       

           伤寒发汗:颂曰:葛洪《肘后方》云:伤寒有数种,庸人卒不能分别者,今取一药兼疗之。凡初觉头痛身热,脉洪,一、二日,便以葱豉汤治之。用葱白一虎口,豉一升,绵裹,水三升,煮一升,顿服。不汗更作,加葛根三两;再不汗,加麻黄三两。《肘后》又法:用葱汤煮米粥,入盐豉食之,取汗。又法:用豉一升,小男溺三升,煎一升,分服取汗。

       

           伤寒不解,伤寒汗出不解,已三、四日,胸中闷恶者:用豉一升,盐一合,水四升,煮一升半,分服取吐,此秘法也。(《梅师方》)。

       

           辟除温疫:豉和白术浸酒,常服之。(《梅师》)。

       

           伤寒懊 ,吐下后心中懊 ,大下后身热不去,心中痛者,并用栀子豉汤吐之:肥栀子十伤寒余毒,伤寒后毒瓦斯攻手足,及身体虚肿:用豉五合微炒,以酒一升半,同煎五七沸,任性饮之。(《简要济众》)。

       

           伤寒目翳:烧豉二、七枚,研末吹之。(《肘后》)。

       

           伤寒暴痢:《药性论》曰:以豉一升,薤白一握,水三升,煮薤熟,纳豉更煮,色黑去豉血痢不止:用豉、大蒜等分。杵丸梧子大。每服三十丸,盐汤下。(王氏《博济》)。

       

           血痢如刺:《药性论》曰:以豉一升,水渍相淹,煎两沸,绞汁顿服。不瘥再作。

       

           赤白重下:葛氏:用豆豉熬小焦,捣服一合,日三。或炒焦,以水浸汁服,亦验。《外台》:用豉心(炒为末)一升,分四服,酒下,入口即断也。

       

           脏毒下血:乌犀散:用淡豉十文,大蒜二枚(煨)。同捣丸梧子大。煎香菜汤服二十丸,日二服,安乃止,永绝根本,无所忌。庐州彭大祥云:此药甚妙,但大蒜九蒸乃佳,仍以冷齑小便血条:淡豆豉一撮。煎汤空腹饮。或入酒服。(危氏《得效方》)。

       

           疟疾寒热:煮豉汤饮数升,得大吐即愈。(《肘后方》)。

       

           小儿寒热,恶气中人:以湿豉研丸鸡子大,以摩腮上及手足心六、七遍,又摩心、脐上,旋盗汗不止:诜曰:以豉一升微炒香,清酒三升渍三日,取汁冷暖任服。不瘥更作,三两剂即止。

       

           喘痰积:凡天雨便发,坐卧不得,饮食不进,乃肺窍久积冷痰,遇阴气触动则发也。

       

           用此一服即愈,服至七、八次,即出恶痰数升,药性亦随而出,即断根矣:用江西淡豆豉一两,蒸捣如泥,入砒霜末一钱,枯白矾三钱,丸绿豆大。每用冷茶、冷水送下七丸,甚者九丸,小儿五丸,即高枕仰卧。忌食热物等。(《皆效方》)。

       

           风毒膝挛,骨节痛:用豉心、五升,九蒸九曝,以酒一斗浸经宿,空心随性温饮。(《食医心镜》)。

       

           手足不随:豉三升,水九升,煮三升,分三服。又法:豉一升微熬,囊贮渍三升酒中三宿。温服,常令微醉为佳。(《肘后》)。

       

           头风疼痛:豉汤洗头,避风取瘥。(孙真人方)。

       

           卒不得语:煮豉汁,加入美酒,服之。(《肘后》)。

       

           喉痹不语:煮豉汁一升,服,覆取汗,仍着桂末于舌下,渐咽之。(《千金》)。

       

           咽生息肉:盐豉和捣涂之。先刺破出血乃用,神效。(《圣济总录》)。

       

           口舌生疮,胸膈疼痛者:用焦豉末,含一宿即瘥。(《圣惠方》)。

       

           舌上血出,如针孔者:豉三升,水三升,煮沸。服一升,日三服。(葛氏方)。

       

           堕胎血下烦满:用豉一升,水三升,煮三沸,调鹿角末服方寸匕。(《子母秘录方》)。

       

           妊娠动胎:豉汁服妙。(华佗方也。同上)。

       

           妇人难产,乃儿枕破与败血裹其子也,以胜金散逐其败血,即顺矣:用盐豉一两,以旧青小儿胎毒:淡豉煎浓汁,与三、五口,其毒自下。又能助脾气,消乳食。(《圣惠》)。

       

           小儿 乳:用咸豉七个(去皮),腻粉一钱,同研,丸黍米大。每服三、五丸,藿香汤下小儿丹毒,作疮出水:豉炒烟尽为末,油调敷之。(姚和众方)。

       

           小儿头疮:以黄泥裹,煨熟取研,以 菜油调敷之。(《胜金》)。

       

           发背痈肿,已溃、未溃:用香豉三升,入少水捣成泥,照肿处大小作饼,浓三分。疮有孔,勿覆孔上。铺豉饼,以艾列于上灸之。但使温温,勿令破肉。如热痛,即急易之,患当减一切恶疮:熬豉为末,敷之,不过三、四次。(出杨氏《产乳》)。

       

           阴茎生疮,痛烂者:以豉一分,蚯蚓湿泥二分,水研和涂上,干即易之。禁热食、酒、蒜、芥菜。(《药性论》)。

       

           蠼 尿疮:杵豉敷之。良。(《千金》)。

       

           虫刺螫人:豉心嚼敷,少顷见豉中有毛即瘥。不见再敷,昼夜勿绝,见毛为度。(《外台》)。

       

           蹉跌破伤筋骨:用豉三升,水三升,渍浓汁饮之,止心闷。(《千金》)。

       

           殴伤瘀聚,腹中闷满:豉一升,水三升,煮三沸,分服。不瘥再作。(《千金》)。

       

           解蜀椒毒:豉汁饮之。(《千金方》)。

       

           中牛马毒:豉汁,和人乳频服之,效。(《卫生易简》)。

       

           小蛤蟆毒,小蛤蟆有毒,食之令人小便秘涩,脐下闷痛,有至死者:以生豉一合,投新汲中酒成病:豉、葱白各半升,水二升,煮一升,顿服。(《千金方》)。

       

           服药过剂,闷乱者:豉汁饮之。(《千金》)杂物眯目不出:用豉三、七枚,浸水洗目,视之即出。(《总录方》)。

       

           刺在肉中:嚼豉涂之。(《千金方》)。

       

           小儿病淋:方见蒸饼发明下。

       

           肿从脚起:豉汁饮之,以滓敷之。(《肘后方》)。

上一篇:没有了

下一篇:豆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