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《唐本草》【释名】瓦松(《唐本》)、瓦花(《纲目》)、向天草(《纲目》),赤者名铁脚婆罗门草(《纲目》)、天王铁塔草。
时珍曰:其名殊不可解。
颂曰:瓦松,如松子作层,故名。
【集解】恭曰:昨叶何草生上党屋上,如蓬。初生高尺余,远望如松栽。
志曰:处处有之。生年久瓦屋上。六月、七月采苗,晒干。
【气味】酸,平,无毒。
时珍曰:按:《庚辛玉册》云:向天草即瓦松,阴草也。生屋瓦上及深山石缝中。茎如漆圆锐,叶背有白毛。有大毒。烧灰淋汁沐发,发即落。误入目,令人瞽。捣汁能结草砂,伏雌、雄、砂、汞、白矾。其说与本草无毒及生眉发之说相反,不可不知。
【主治】口中干痛,水谷血痢,止血(《唐本》)。生眉发膏为要药(马志)。行女子经络(苏颂)。大肠下血,烧灰,水服一钱。又涂诸疮不敛(时珍)。
【附方】旧一,新九。
小便沙淋:瓦松(即屋上无根草),煎浓汤乘热熏洗小腹,约两时即通。(《经验良方》)。
通经破血:旧屋阴处瓦花(活者)五两(熬膏),当归须、干漆一两(烧烟尽),当门子二钱。
为末,枣肉和丸梧子大。每服七十丸,红花汤下。(《摘玄方》)。
染乌髭发:干瓦松一斤半,生麻油二斤,同煎令焦,为末。另以生麻油浸涂,甚妙。(《圣济录》)。
头风白屑:瓦松曝干,烧灰淋汁热洗,不过六、七次。(《圣惠方》)。
牙龈肿痛:瓦花、白矾等分,水煎。漱之立效。(《摘玄方》)。
唇裂生疮:瓦花、生姜,入盐少许,捣涂。(《摘玄方》)。
汤火灼伤:瓦松、生柏叶,同捣敷。干者为末。(《医方摘要》)。
灸疮不敛:瓦松,阴干为末。先以槐枝、葱白汤洗,后掺之。立效。(《济生秘览》)。
恶疮不敛:方同上。
风狗咬伤:瓦松、雄黄,研贴,即不发。(《生生编》)【附录】紫衣(《拾遗》)藏器曰:味苦,无毒。主黄胆暴热,目黄沉重,下水 ,亦止热痢,煮服之。作灰淋汁,沐头长发。此古木锦花也,石、瓦皆有之,堪染褐。
Powered by 古汉语 4.5.1 2009-2024 ©古汉语 Inc. 川公网安备 51010602001149号蜀ICP备20015569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