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《本经》下品)【校正】移入有名未用《别录》鬼 。
【释名】石发(《唐本》)、石衣(《日华》)、石苔(《唐本》)、石花(《纲目》)、石马鬃(《纲目》)、鬼 与丽同。
弘景曰:垣衣,亦名乌韭,而为疗异,非此种类也。
时珍曰:《别录》主疗之证,与垣衣相同,则其为一类,通名乌韭,亦无害也。但石发与陟厘同名,则有水、陆之性,稍有不同耳。
【集解】《别录》曰:乌韭生山谷石上。又曰:鬼丽,生石上。 之日柔,为沐。
恭曰:石苔也。又名石发。生岩石之阴,不见日处,与卷柏相类。
藏器曰:生大石及木间阴处,青翠茸茸者,似苔而非苔也。
大明曰:此即石衣也。长者可四、五寸。
【气味】甘,寒,无毒。
大明曰:冷,有毒。垣衣为之使。
【主治】皮肤往来寒热,利小肠膀胱气(《本经》)。疗黄胆,金疮内塞,补中益气(《别录》)。烧灰沐头,长发令黑(大明)。
【附方】新三。
腰脚风冷:石花,浸酒饮之。(《圣惠方》)。
妇人血崩:石花、细茶(焙为末)、旧漆碟(烧存性)各一匙。以碗盛酒,放锅内煮一滚。
乃汤火伤灼:石苔焙研,敷之。(《海上方》)【附录】百蕊草(宋《图经》)颂曰:生河中府、秦州、剑州。根黄白色,形如瓦松,茎叶俱青,有如松叶。无花。三月生苗,四月长及五、六寸许。四时采根,晒用。下乳汁,顺血脉,调气甚佳。
时珍曰:乌韭,是瓦松之生于石上者;百蕊草,是瓦松之生于地下者也。
Powered by 古汉语 4.5.1 2009-2024 ©古汉语 Inc. 川公网安备 51010602001149号蜀ICP备20015569号-1